4000多名新生入学 在最好的年龄遇见最美的“她”

撰稿:传媒中心 甘丽红 学生新闻社 李睿琳  摄影:传媒中心 朱鲜艳 学生新闻社 冯锦映 刘可鑫 金昊  
2017-09-09
在迎新期间,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多名新“嘉”人顺利到校  
1/11
新“嘉”人办理注册手续  
2/11
遇见“嘉”,遇见精彩  
3/11
院系迎新点上,新生领取物资  
4/11
入住宿舍  
5/11
新生家长恳谈会架起家校交流桥梁  
6/11
恳谈会上,新生和家长积极投入家校交流中  
7/11
迎新期间,北区食堂不间断供应食物  
8/11
新生和家长逛“嘉园”  
9/11
志愿者们热情服务  
10/11
新生在“嘉”开启新生活  
11/11


  遇见“嘉”,对于2017新生而言,是一份美好的期待。
 
  “咱‘嘉’,想早点与你相遇”,在入学前的七夕节,法学院新生邵书媚给了“嘉”一个爱的告白。建筑学院新生张舒倩亲手制作了一个校徽元素钥匙扣,只为了“感谢此生遇见她”。音乐系新生李苑玲在得到录取通知消息后,就和家人提前逛了“嘉园”……9月8日是我校2017级新生的报到日,在积蓄了一个夏天的爱之后,当2017级新生遇上了热情的“嘉园”时,就形成了一幅幅火热温馨的迎新画面。
 
  在迎新期间,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多名新“嘉”人顺利到校。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迎新工作,到现场走访各迎新工作点,并与新生和家长亲切交流。
 
遇见·“嘉”式迎新
 
  整洁的校道上车辆人员往来频繁,各注册点、迎新点人头涌动,亮眼的志愿者“橙”不断地出现……迎新现场火热,但井然有序。无论是自驾,还是乘坐学校大巴车到校的新生和家长,一下车就能感受到“嘉”的热情。
 
  “我们一车的东西,原本得搬好久,但志愿者一上来就帮我们全搬走了”,对于志愿者的热情和效率,来自莆田的林爸爸给了个大写的赞。今年我校有714名迎新志愿者。其中,不少志愿者在结束厦门会晤的志愿服务之后,就立马投入学校的迎新工作。机电工程系的志愿者任宇泽就是其中一位,在中午报到低峰期时,他还为志愿者和新生家长现场弹奏尤克里里。他说,“从厦门会晤的志愿者服务中,我们学到了不少经验。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现场的氛围更活跃,也让新生和家长感受到‘嘉’的艺术氛围。”
 
  “没有想到这么快”,会计与金融学院的新生马丹莹没有想到的是注册手续如此快捷,交验录取通知书注册联、签名、领资料这些环节一气呵成,不到三分钟就完成了注册。注册完,马丹莹和爸爸妈妈还到食堂吃了早餐。“我很喜欢这所大学,环境好,吃的好,人也很好。”初次见面,“嘉”给马丹莹留下了这样的印象。
 
  “安全、有序、快捷是我们迎新的总目标”,校党委副书记、迎新工作总指挥张必华在迎新现场走访时告诉记者,各个迎新工作组在此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:召开迎新协调会、制定合理的交通方案、改建停车场……他还透露,由于入学时间与厦门会晤时间相近,有些家长可能会提前到厦旅游。因此,学校在制定迎新方案时也充分考虑了家长会比往年增加的情况。他希望,“新生和家长一进校,就能感受到‘嘉’的高效率与温馨”。
 
遇见·用心沟通
 
  发放院系宣传册、播放宣传视频、现场解读……为了让新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所在的院系,在新生家长恳谈会上,各院系负责人、任课教师、行政秘书兼辅导员向新生及家长介绍了院系的师资队伍、专业设置、人才培养等基本情况,并积极为新生和家长解答问题。
 
  拍视频、录音、做笔记、提问题……现场,新生和家长积极投入家校交流中。
 
  “这样的交流很有意义,消除了我们心中的疑惑,加强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”,来自青海的家长陈先生在参加完恳谈会后这样说。在恳谈会上,他做了满满的一页笔记,并就孩子的就业问题,与土木工程系主任胡华进行了交流。他说,“我很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,在与系主任交流后,对孩子所学的专业更加了解,对孩子的未来也更有信心了。”
 
  恳谈会结束后,不少新生和家长还留下来与院系负责人、相关的老师交流。音乐系新生李苑玲想问的是“学声乐的学生是否能选修钢琴课”,在得到肯定的回答时,她开心地向记者描述自己的大学生活,“学声乐、练钢琴、参加艺术团……”李苑玲的父母感慨地说,“我们很高兴孩子选对了大学,很放心她在这里求学”。
 
遇见·全新生活
 
  新的环境、新的同学、新的自己……对于新生来说,大学是一个新的征程。大学怎么过,2017级“嘉”人有自己的新主张。
 
  变得更加独立是不少新生对自己的期待。家在广东的周玉冰,以独自报到作为锻炼自己的一种方式,“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,坐了10个小时的动车,就是为了跟‘嘉’相遇”。除了变得独立,她也希望自己学有所成。刚刚入学,她就画好了大学的蓝图:“专业学习是第一,其次看书和打篮球,有能力的话会参加专业比赛,大四的话想考研”。
 
  在今年我校录取的新生中,出生于2000年及之后的新生达到了190人。变得更加独立,提升自我的能力,也是这些“00”后新生对自己的要求。人文与传播学院新生李松颖出生于2001年11月,是我校今年最小的新生。来自河南的她表示,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,她的父母提前几天在厦门等她,然后再和她一起到学校报到。对于大学生活,这位最小“嘉”人满怀期待,“认真学习,提升各项能力,踏实过好每一天”。
 
  其实,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。在往年的新生对话会上,王瑞芳院长多次寄语新生:在大学四年里,要培养实践能力、独立思考能力、创新能力,学会做自己人生的主人。
 
迎新花絮
 
遇见“学霸”双胞胎姐妹花
 

  长着相似的脸、剪着相同的发型、穿着一样的服装,这些或许是不少双胞胎的标配。然而,被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录取,在同一个班级上学,住同一间宿舍,获同样的新生奖学金的双胞胎却不多见。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新生刘思莹、刘思莉就是这样的双胞胎。
 
  “我们一直没有分开过”,姐妹俩说,从幼儿园开始,她们都在同一个班,相似的长相,经常让老师和同学分不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。“其实她们俩没有那么像”,刘妈妈透露,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,姐姐刘思莹脸圆了点,妹妹刘思莉比姐姐高了3公分。
 
  和很多双胞胎一样,这姐妹俩的成长过程中也有太多的相同和巧合。“小时候出生都是4.1斤,直到现在体重还是一样”“都是文科学得比较好,但都不喜欢读文科”“都喜欢看动漫,喜欢蓝色,连口味也一样”“性格差不多,想法也一样”……刘妈妈透露,姐姐从小成绩比妹妹好,但一到大考两个人的成绩就差不多,“中考姐姐多了妹妹2分,高考反而妹妹多了姐姐一分(两个人的成绩都超出了一本线)”。“这是命中注定”,谈到这里时姐妹俩都笑了起来。对她们来说选择“嘉”也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,“环境好,师资强,当长辈们推荐我们报考时,我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,并第一志愿报考。”
 
    这姐妹俩的默契真的不是传说,当被问及“大学的色彩”和“新生奖学金怎么花”时,她们异口同时地说“彩虹的颜色”“存起来”。对于大学,她们也有共同的期待:拿奖学金,变得更加独立。
 
 

(转载需标注来源“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”)